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中国民族报】民族地区防止返贫的几个着力点

作者: 张丽君 赵钱   发布人: 吴希宾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7-22

民族地区防止返贫的几个着力点

□张丽君 赵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并强调要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

脱贫攻坚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当前还没有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2707个贫困村中任务较重的1113个特困村,主要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要一手攻坚拔寨,一手防止返贫,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构建返贫监测预警机制。贫困人口应对风险能力较差。据统计,在目前我国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比例高达45.7%。他们中的很多人丧失了劳动能力,主要靠政策兜底保障实现脱贫。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患病的农村贫困人口中处于劳动能力旺盛阶段的人口占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40%以上,这说明贫困人口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直接关系着贫困家庭能否实现可持续脱贫。一些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因灾致贫也不容忽视。对此,应以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基础,由政府引导成立公共应急发展基金,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刚刚实现脱贫的群众如果遭遇灾害、疾病等返贫风险,可及时申请政策帮扶。政府相关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迅速反应,及时对风险进行核实、评估,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给予经济帮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实现防返贫常态化、制度化。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要因地制宜制定民族地区相对贫困保障标准,明确保障对象和范围,进行有针对性的保障扶贫,让各族群众享受到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防止返贫。第二,做好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在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给予政策关照,让他们在脱离物质贫困的同时摆脱精神贫困。第三,要补齐民族地区公共卫生短板,做好公共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贫困群众健康意识,尤其要加强对婴幼儿的健康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职业技能较弱,自主脱贫能力较差。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他们从事的工作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尽管其收入比务农高出许多,但与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具有不稳定性。农业生产需要具备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实现脱贫增收,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在家门口就业,都需要专业技能才能实现稳定就业。只有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稳定增收。一方面,当地政府要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指导、带领脱贫群众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增强致富本领;另一方面,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办职业技能培训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平台,与合作社及当地企业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积极与高校合作,实行“订单式”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要做好教师引留保障工作,让人才“留得住、扎下根”。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设施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吸引优秀教育人才、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让孩子们接受更多前沿教育,开拓眼界,提高自主学习热情。教育部门应落实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尤其是学前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按时入学。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避免贫困家庭出现因学致贫情况。

因地制宜走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收入长期稳定增长,产业发展是根本。要加快民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让贫困户融入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发展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增量”,探索“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模式,打造品牌,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做好文旅资源开发工作。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既要提升文化自信,也要为民族地区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边境地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其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枢纽、国际大通道地位将会进一步强化,边境地区要善抓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带动口岸城镇经济发展和边境居民增收。

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首先,做好规划导引和衔接,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顶层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指导下,明确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过渡安排,稳妥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其次,做好一揽子政策衔接,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和抓手。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强调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第三,做好机制衔接,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该文刊载于2020年6月9日中国民族报。

原文网址: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0-06/09/content_14942.htm

Copyright©中央民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