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中国民族报】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于潇   发布人: 吴希宾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07-19

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于潇

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贺兰山脚下、黄河岸边的沙湖景区碧波荡漾。冯开华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之一,正是对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向往。对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能带来真金白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为推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前不久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35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见》还围绕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从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环境政策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动态均衡,完善作为生态环境政策供给侧的各级政府和政策需求侧的各族居民之间的沟通机制,构建良好的互动格局。

作为生态环境政策供给侧,各级政府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丰富环境治理手段。应着重优化西部地区能源供需结构,加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符合环保、能效等标准要求的高载能行业向西部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中。

二是加强协同合作。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存在同一山川、河流归属不同区域管辖的情况,这就需要相关地区加强协商与合作,实现有效的共同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生态区域的实际,各地应相互配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三是稳步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与重点区域综合治理。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不越生态环境保护的雷池一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针对土地沙漠化荒漠化问题,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速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坚持节约优先的原则,推进资源综合投入的低消耗,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减少资源浪费与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关注产业生态化的导向作用,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促使现阶段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转向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五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遵循指导性法律文件确定的环境法原则,建立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作为政策需求侧的各族居民,同样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居民的环境认知水平,即社会个体对环境的认识及由此衍生的经济和环境行为,是生态环境政策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的环境认知水平,提升各族居民环境保护参与度,意义重大。应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扩大各级教育覆盖面,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西部地区各族居民的环境认知水平。同时,加强环保知识普及宣传教育,通过举办有奖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增加各族居民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深化社会个体对“两山”理念的认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状况是居民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清洁、舒适、优美的环境会显著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从而有效提升民生水平。西部地区要重视环境保护对民生水平的拉动效应,一方面推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另一方面推动居民环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营造人人爱护生态环境的氛围,实现环境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该文刊载于2020年6月30日中国民族报。

原文网址: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20-06/30/content_15178.htm

Copyright©中央民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